管仲的道德问题

2010/8/4 0:00:00 1580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/傅冠英

经常听到人们习惯性地评价律师的道德,也看见很多律师也因此特别注重起自己的道德问题来,甚至很多时候,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行为合不合世人眼中的道德标准,在做决定或具体行动时,或如履薄冰,或望而却步,认为“这个做不得”,“那样做又不好”、“干脆什么也别做”,最后总有矫枉过正之嫌。

 

其实,在这个“道德”已被几乎所有人挂在嘴边作为维护各自利益的工具的年代里,作为律师,该有一种认清真正的道德标准的智慧和一股做真正自我的勇气。

 

多年前读过一段的古文:

 

“吾始困时,尝与鲍叔贾,分财利多自与,鲍叔不以我为贪,知我贫也;吾尝为鲍叔谋事而穷困,鲍叔不以我愚,知时有利不利也;吾尝三仕三见逐君,鲍叔不以我为不肖,知我不遭时也;我尝三战三走,鲍叔不以我为怯,知我有老母也;公子纠败,召忽死之,吾幽囚受辱,鲍叔不以我为无耻,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。----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。”

 

这段文字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的晚年回忆,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:“我以前曾经非常潦倒,和鲍叔一起做生意,赚了钱后,我多分给自己,少分给鲍叔,结果鲍叔不和我计较,因为他知道我实在是太穷了;我又曾想为鲍叔办些实事好事,不过最后都没有办成,不但没有办成,反给鲍叔造成很多麻烦,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蠢,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,他知道只是由于时机不对罢了;我曾经三次去做官但又三次遭到老板抄鱿鱼,鲍叔都不认为是我没本事,他知道我是时运太背了;我又曾经三次上战场,结果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,鲍叔不认为我这个人贪生怕死,因为他知道我是想着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侍奉;我以前辅助公子纠,结果公子纠失败了,我的同僚叫召忽的以死效忠了,而我却甘愿坐在牢里受辱而不愿意跟着去死,鲍叔也没有认为我是个不忠不义的无耻之徒,因为他知道我是大志未酬,所以不甘心因一些匹夫匹妇们的道德标准就这么玩完了。所以,生我的是我父母,而真正了解我的,是鲍叔啊!”

 

管仲生于乱世,前半生时运不佳,经常穷困潦倒,后经鲍叔牙推荐官拜齐国丞相,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成为春秋五霸之首,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人物。但是这个大人物在道德方面却一直存在争议,比如,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分别都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:管仲这个人道德是不是有问题?

 

对于学生的问题,孔子的回答是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髡左衽矣!”(管仲辅佐齐桓公,尊王攘夷,一统天下,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得到他的好处,没管仲,连我今天都要因亡国而做胡人打扮了!)

 

言下之意是说:从大轨迹上来评判,管仲的道德是没有问题的!

 

而更深层次的圣人智慧是:判断人物的道德标准,不能从小事小方面去着眼。况且,普罗大众眼中的仁义道德往往与真正的道德是有偏差的,很多都只是匹夫匹妇眼中的假仁义、小道德而已,而真正应该用来评价一个人的,应该从大轨迹、大方面入手,不要错把匹夫匹妇的假仁义、小道德当真仁义、真道德了!

 

识人与律己,以上标准,不亦宜乎?